别嘌呤醇易致药疹

时间
2004-02-10

别嘌呤醇(Allopurinol)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剂,具有抗风湿所必须的巯基。本品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可使尿酸合成减少,从而防止尿酸结石的沉积,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。此药半衰期为18~30小时,临床上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、高尿酸血症的治疗,约有3%~10%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,其中皮疹较常见,严重者还发生剥脱性皮炎、紫癜性病变或多形性红斑等。

自从1986年以来,我国已有多例别嘌呤醇所致药疹的报道,其中重症和死亡占一定比例。在重症药疹中,别嘌呤醇引起者占22%~32.3%不等,可见别嘌呤醇已成为近年来引起重症药疹较常见的药物之一,应引起高度重视。

本品发生不良反应主要因为含有巯基。它可通过激活一系列免疫学反应或生物化学反应诱导产生一些疾病,包括药物性皮炎。所致过敏反应为迟发性反应,有潜伏期长的特点一般在15~20天左右发病,个别的3个月发病。由于潜伏期长,临床易被忽视,往往耽误病情,导致停药和治疗不及时。本药所致药疹引起内脏损害的比例较高,主要累及肝、肾。孙蔚凌等报道的别嘌呤醇引起药疹伴药物性肝炎占61.5%;肾损害占28.5%。

对此类药疹治疗时,需加强对肝、肾的保护,避免使用对肝、肾毒性大的药物。诊断药疹依据病史及临床症状;皮疹分型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,剥脱性皮炎,多形红斑型,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,麻疹样型和紫癜型。

治疗药疹应立即停药,除用抗组胺药对症处理外,轻者每天静滴相当于强的松40~60毫克的皮质类固酮激素,重者每天静滴相当于强的松100~200毫克的皮质类固醇激素,显效后观察3~5天,病情稳定后皮质类固醇激素开始减量。急性肝损害者给予保肝治疗。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出现。

使用别嘌呤醇时应根据患者(尤其是老年患者)具体情况用药,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,注意临床症状、体征,发现异常及时停药,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,且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、肾功能。